29
2024.10
我校语言文化学院于国学馆开展“学而”文化沙龙活动
2024-10-29
作者:撰文:黄雅婷 图片:廖洁滢 编辑:易铭坚
供稿单位:语言文化学院

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探讨宋诗和宋人的相关文化内涵,2024年10月24日晚上,东莞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于国学馆开展了“学而”文化沙龙活动,参加本次文化沙龙活动的有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宋秋敏,教师张红运、吴士田、蒋德平、臧洁、李国栋以及语言文化学院学生代表。

吴士田老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沙龙表示热烈的欢迎。

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宋秋敏指出,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还原古代士人清谈。这一目的明确了沙龙的定位,不仅仅是对宋诗和宋人的学术研究,更是对古代文化交流场景的一种追溯。这种尝试有助于深入挖掘古代文化背后的社交模式和思想传播方式。

张红运老师向众人介绍了宋代作品与唐代的显著差异,并以苏轼这位宋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为例,深入探讨了其作品的多样性,包括词、诗、散文等多种体裁。张老师还进一步梳理了苏轼的朋友圈,对其中的人物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概括,特别提到了张方平对苏轼的知遇之恩,以及苏轼在张方平逝世后为其守灵的深厚情谊,启发我们当下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宋秋敏院长也讲到苏轼爬山时半途而悟,无需登顶,因已享受登临之乐,这与韩愈爬到山顶大哭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苏轼的不同生活态度。

蒋德平老师从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对苏轼的评价,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为例,表达苏轼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李国栋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谈起苏轼,着重介绍了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儋州、惠州期间,如何在当地发现美食,以及他不埋怨生活不公的积极态度。此外,他还对比了苏轼与韩愈的生活态度,通过苏轼在被贬过程中发现生活之美的例子,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臧洁老师从她研究的明代人物杨慎讲起。此人物有着与苏轼相似的经历。因此,他的作品《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迪,探讨了从苏轼的诗词中汲取生活智慧和力量的方式。臧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苏轼对下一代文人志士的影响。

通过此次文化沙龙,同学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和思想,还能够从中汲取文人智慧。在这里,同学们与古代士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温度,体验他们的文化情怀。


(一审:利狄家 二审:黄璀 三审:叶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