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5.10
以退伍学生典型培育构建国防思政育人新范式
2025-10-16
作者:撰稿:刘维仝、黄璀、陈路标、欧俊杰 编辑:邓静汶
供稿单位:融媒体中心

东莞城市学院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成立“国防教育教导团党支部”,深度挖掘并发挥退伍学生“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其军旅经历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构建了一套以“退伍学生典型培育”为核心的国防思政育人新范式,成效显著。学校连续两年获评广东省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国旗护卫队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国防教育教导团党支部成员黄希蕾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退役学生杨泓哲获市级“见义勇为”表彰,以他们为代表的优秀退伍学生典型不断涌现,先进事迹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生动展现了育人成果。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选育用传”四位一体体系,培育退伍学生成长共同体

学校党委深刻把握“推进国防教育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的内涵,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核心切入点,打造全链条培育机制。在精准选拔环节,通过人武部、学工系统等渠道摸排退役大学生士兵信息,建立“一人一档”数据库;借助招生宣传明确优待政策,吸引青年携笔从戎,结合意愿与考察遴选骨干,形成“骨干核心-积极成员-全体退役士兵”梯队结构,从源头夯实国防教育人才基础。在系统培育环节,围绕思想铸魂、能力淬炼、融合赋能三维度,在“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组织退役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英雄报告,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针对学业问题开展“一对一”辅导与生涯规划,助力其完成军人到学生角色转换;开设《四会教学法》等三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培养组训方法,助力其成为军训或国防教育辅助教员,打造国防教育生力军。在实践运用环节,让退伍学生在多场景发挥模范作用,在国防教育一线,承担新生军训任务,组建征兵宣讲团、开展国家安全知识普及与征兵政策解读;在思政工作前沿,推荐优秀退役士兵担任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干部,以“兵支书”“兵委员”身份注入严谨务实作风,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在应急服务关头,组建退役军人突击队参与疫情防控、重大活动安保,以实际行动践行军人担当。在传承延续环节,深度挖掘黄希蕾、杨泓哲等典型事迹,通过校园媒体、报告会、宣传栏广泛宣传,讲好成长故事;建立“传帮带”机制,鼓励高年级退役学生与新生退役士兵或意向参军同学结对,传递经验、延续传统,形成国防教育良性循环。

(二)打造“退伍学生+”实践矩阵,推动国防教育从“输入”到“输出”

学校构建“宣讲+、服务+、竞赛+”三维实践体系,推动国防教育向价值输出与行动转化。在“宣讲+”方面,成立征兵宣讲团,组织退伍学生深入课堂、社区及线上广泛开展“征兵政策宣讲”“我的入党初心”等主题宣讲300余场,以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爱国报国情怀。在“服务+”方面,主动承担开学迎新、校庆等大型活动保障;赴粤西山区开展“爱国情浓映乡垄,国旗照耀童心红”儿童国防教育课程;2024年9月应邀承担广东酒店职院军训任务,获师生高度认可;退伍学生参与的应急服务、社区宣讲等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在“竞赛+”方面,学校国旗护卫队在广东省学校国旗护卫队展示交流活动中,2019年和2021年2两次斩获团体一等奖;2023年斩获本科组团体二等奖、方队动作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队员备赛时克服学业压力刻苦训练,展现了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彰显国防教育成果。

学校国旗护卫队参加广东省展示交流活动

(三)完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夯实国防育人生态

为确保国防思政育人工作长效推进、持续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学校从制度、师资、协同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保障机制,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提供坚实支撑。制度保障上,学校党委制定教导团管理条例、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等,建立“党建与业务”联动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导团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师资保障上,成立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开发并开设《军事拳术与战术》等特色选修课;选聘10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课程指导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30%,1人入选广东省国防教育专家委员库,为国防教育课程质量提供核心保障。协同保障上,深化与东莞本地驻军、国防教育基地的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实境训练、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实现优质军民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推进国防教育事业凝聚多方合力。

二、育人成果

(一)典型引领效应显著,榜样力量持续辐射

学校通过选树退伍学生典型,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育人氛围。党支部成员黄希蕾在国防育人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在旅群众性练兵比武中创下3项单兵纪录并荣立三等功,2020至2021年连续获评军事体育“特二级”,2022年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退役学生杨泓哲在危急时刻勇救车祸伤员,荣获市级“见义勇为”表彰;以杨泓哲等退伍学生故事为创作蓝本的宣讲作品《一声到 一生到》获得东莞市莞邑青年宣讲大赛中获一等奖;……近三年,退伍学生党员中超80%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其纪律性、拼搏精神带动周围学生共同进步,营造出勤学、自律、向上的校园风气,切实将军人精神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声到一生到》获得东莞市莞邑青年宣讲大赛中获一等奖

(二)国防思政品牌成型,省级认可持续提升

学校国防育人工作多次获省级肯定,成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典型代表。“东莞城市学院军训自训教官培训课程化体系建设”入选“广东省高校国防教育特色典型案例”;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评“国防教育工作先进集体”,3名教师获“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省内民办高校国防教育的标杆之一,彰显了学校在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上的显著成效。

学校被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三)学生参与度与综合素质双提升

国防教育活动累计辐射全校超2.5万人次学生,参与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显著增强,对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军事战略方针的理解更加深刻;近3年以来,参军热情持续高涨,入伍人数稳中有进,报名人数从2022年的638人到2025年的1476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输送优质人才;国防教育教导团党支部培养出一批具备军事素养、领导力与协作能力的学生骨干,在军训承训、竞赛展示、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展现过硬综合素质,实现个人成长与国防教育的同频共振。

三、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是国防思政育人的根本方向。学校成立国防教育教导团党支部,加强对退役士兵群体的政治引领。目前,国防教育教导团党支部共有党员14人,其中正式党员9人、预备党员5人,均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主体,成为引领国防教育队伍、贯彻新时代国防教育方针的坚强战斗堡垒。实践导向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打破“课堂说教”模式,推动“战场”与“课堂”双向联动,让学生从国防教育的“受众”转变为“参与者”“传播者”——从“受训练”到“带训练”,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在躬身实践中深化对军人精神、爱国情怀的理解。典型示范是激发群体动能的核心引擎。通过精准选树典型、搭建赋能平台,将黄希蕾、杨泓哲和黄颖珊等退役军人个体的优势转化为群体的成长动能,形成“军人精神代际传递”的育人链条,同时将国旗护卫队、教导团打造成“爱国教育平台、实践养成舞台、正能量传播展台”,实现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的同频共振,为推进国防教育事业注入鲜活力量。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国防教育教导团党支部为引领,深化“党建+国防+思政”的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拓展实践场景、扩大品牌影响,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城院力量”。

(一审:贾莘 二审:黄璀 三审:陈晓萍 终审:叶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