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进程中,中组部、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深刻彰显了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广东省委教育工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启了新一轮(2022-2024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党建“组团式”帮扶工作。在此背景下,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党建“组团式”帮扶工作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与地处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东莞城市学院,以党建帮扶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书写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机制共建,开启党建帮扶新局面
2022年7月,两校党建帮扶协议签约仪式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正式举行。双方明确帮扶目标,以党建帮扶为引领,推动东莞城市学院在党建品牌、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体现了两校对省委教育工委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实践。
在模式上,两校采取了“一结两建”的基层党建帮扶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沟通机制和基层党建共建的长效机制。自帮扶以来,深圳大学组建了帮扶工作组,定期开展面对面的帮扶工作交流,确保双方能够及时沟通、有效协调。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搭建了校院两级多个交流群组,实现“跨空间,深交流”。同时,两校还通过现场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开展了60余次涉及100多人次的交流会议,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理念共学,注入立德树人新能量
两校开创了教职工跟岗学习机制,东莞城市学院选派了职能部门正副职领导干部、行政骨干及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等10余位管理干部,分4批分别到深圳大学的9个工作部门和3个学院跟岗学习。跟岗学习的管理干部表示,这种切换角色的实践学习,较之短期的交流座谈更能够深入了解深大的工作理念,体会深大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思路,为改进自身工作提供了有益启发。深圳大学帮扶工作组及结对交流的领导干部也纷纷表示,东莞城市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其灵活的体制机制、高效能的团队管理、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学生管理方面,两校共享社区治理理念,共同探索“党建+学生社区”的治理模式。借鉴深圳大学的经验,东莞城市学院打造以PDB“Party(党建)+Discipline(学科)+Brand(品牌)”为核心的PDB新型社区育人平台,让学生社区真正实现自治管理。学校发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成立了6个功能型学生社区党支部,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打造党委领导、支部牵头、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的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社区育人功能,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确保了党组织的全覆盖和高效运作。这一举动也使东莞城市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成立并探索功能型党支部建设的民办高校。
三、品牌共筑,激发双百行动新动能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的党建工作品牌“时光益读”系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公益项目。两校以该项目为平台,促成了一支由两校学生共同组建的暑期公益实践队伍,赴汕尾市海丰县圆山村进行阅读营活动。联合项目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两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与路径,助力其进一步走好乡村振兴道路,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建设。
在两校党建品牌等项目的推动下,东莞城市学院积极开展“双百行动”,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创意设计学院携手横坑社区共建高校名家工作室,探索“校-村-镇”联动社区合作模式,共同致力于推进高校与乡村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深度融合。城建与智造学院承办东莞市“百千万·规划莞”设计大赛(高校组),结合乡村实际创作出符合现代化乡村建设的设计成果,为规划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全校112个团队分赴15个地市,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重点围绕“岭南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绿美广东”“县域科技服务”“乡村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和保育”“古建筑活化”“乡村公共服务”“决策咨询”等十大服务领域开展社会实践,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城院力量。
四、人才共育,汇聚人才培养新力量
深圳大学与东莞城市学院8个二级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常态化地开展帮扶交流,在思政育人方面进行资源共享、结对帮扶。如两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思政理论课开展常态化的示范教学交流,有效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提升了两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部通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方式,开展辅导员联合培养,共同探索学生工作新路径,不仅为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推动两校学生工作整体水平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促进人才培养交流,深圳大学为东莞城市学院开创了交流生学习项目。东莞城市学院定期选拔交流生到深圳大学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学习,目前已累计选派20余名学生。两校定期举办交流生座谈会,切实关注学生需求,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为交流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交流生们纷纷表示,深圳大学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学习环境,这段在深大学习生活的宝贵经历将激励着他们不断奋发图强,再攀高峰。交流生项目产生的辐射效应,激发了广大城院学子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两校学子的相互学习,为深莞两地的人才交流埋下种子。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两校相互借鉴、各取所长,不断深化双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深圳大学的指导下,2024年东莞城市学院汇聚校政行企多方力量,围绕五大学科专业集群开展了7场大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进一步促进深化研究与实践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建设机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资源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形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五、发展共促,助力业务融合新跨越
东莞城市学院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深圳大学帮扶。通过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在工程教育认证、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取得进展;通过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课,提升了科研项目成功率,在科研项目合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合作申请了广东省教育厅的普通高校重点领域项目“基于粒计算的中医数据不确定性研究”,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在结对帮扶期间,东莞城市学院深入推进党建“双创”项目建设和党建品牌建设,邀请深圳大学党委组织部、帮扶工作组参与评审、打磨党建“双创”及党建品牌项目,把深圳大学的党建力量深度嵌入到自己的具体工作中,把党建品牌擦得更新更亮。
近年来,东莞城市学院通过构筑党建品牌巡展会、党建工作思享会两大党建业务交流平台,在全校各基层党组织逐步树立起品牌化、项目化的工作意识,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自帮扶以来,东莞城市学院获批1个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1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形成了理想城院、思政文化季、与法同行、红舞台等多个党建与思政品牌。
自2022年帮扶以来,东莞城市学院聚焦立德树人,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了“1+3+10+N”的党建工作思路。以党建示范校创建为目标,以“一体两翼”为重点,通过实施十大工程,形成多个党建与思政品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学校党委“六个过硬”。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找准工作结合点,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东莞城市学院党建工作思路
(一审:贾莘 二审:黄璀 三审:叶凯贞 终审:叶云峰)